http://tianshanghuanbao.com 01. 一些上海排队的视频在互联网上热传,叫做:上海人为了不过期付出了多少 起因是做核酸排队,地点是第六人民医院门口,时间是6月1日。 几列队伍都快挤成一团了,长达500米以上,人群还阻断了一条斑马线,规模远远超过一万人。 人与人之间,前胸贴后背。 由于很多小区的常态化核酸采样点晚上七点半关门了,那些没做到的人就会去附近医院试一试。 于是普陀中心医院出现了“盛况”,而且更明显。 队伍不断延长,绕过街区,只不过这里的线条较细罢了。 但是一两个视频可能无法说明什么,而且六院、普陀中心医院作为医院,每日人流量本身巨大,所以排队做核酸似乎也说得过去。 那么我们看看小区的情况。 长宁区中泾路上的“盛况”。 一些小区里更是摆出了一字长蛇阵。 视频会更直观。 除了网友们的吐槽,东方网的记者经过调查后也是感叹: 部分点位排队时间已超过3小时。知难而退的东方网记者,在这个点位附近1公里寻找了4个核酸点位。除了1个未开放的核酸点,另外3个排队时常(预估)均超过1小时。在普陀区华师大一村检测点,今天18时许,居民区内也出现了大排长龙的情况,预计采样时间要超过1个半小时。 所以说,在上海做核酸的效率不高不是个例。 排队人数多,还不是唯一难度。 由于管子数量有限,有人跑了一个地点,没做到;接着找,依然没做到,然后遇上核酸阴性报告过期的事情。 由于高温来袭,上午和下午的两个时间段,年迈体弱者有可能陷入中暑的风险。 当然最大的风险还是聚集感染。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的文章显示,人与人之间1米以上的间隔距离有助降低感染新冠病毒风险。 国家也早在文件《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中强调过“1米线”间隔。 但看了上述图文,你就知道彼此之间能隔开半米算不错了。 一旦上海又出现聚集感染现象,将导致许许多多人成为密接、次密接,他们再将病毒隐匿传播的话,复工的事情只会功亏一篑。 所以看了上面排队”盛况”,没有一个上海居民不提心吊胆的。 02. 看到这里你就会问了,新闻里不是说了,1.5万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已就位了吗,怎么核酸检测还是那么低效呢? 细说起来背后的原因很复杂。 从1.5万个点位的构成而言: 面向社会公众的约5000个,面向所在小区居民的约4000个,设置在企业、学校、工地等内部场所的对内点位约6000个。 上海千万级数量以上的普通人,能享用的也就是9000个的采样点。 粗算相当于1个点需要对应服务2500人以上,数字是在采样点日负荷3000人的标准之内。 这时候我们要追问了,怎么现实会如此魔幻呢? 一个原因是人们不得不挤在这一天抢做。 解封前,很多人最后一次做核酸是在30日,72小时的核酸准入要求他们最好6月1日完成新的一次检测。 否则一旦到了6月2日,可能来不及,那就出了门,或者回不了住所。 另一个原因就是一些核酸点处于“幽灵状态”。 支付宝的小程序里有采样点的分布,其状态有四个类别:“空闲”“较忙”“繁忙”“休息”,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分类和提示毫无意义。 “空闲”的采样点,可能却是“休息”; 而“较忙”的点可能意味着排队一小时以上。 谁碰上后,不得抱怨大数据更新效果不及时呢? 这反映出一个情况,并非所有的点位都上线运营了。 新闻也提到过,5月12日开放运营的采样点占比也不到六成。 如今比例有提高,但也不会全部开放,检测能力自然受限。 与之相关的就是,明明一个点位配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工位,但是应到的点位没到,就加剧了排队的形势。 还有一个原因也十分令人头疼,出报告时间太久。 可以说久到离谱,一些人拿到报告时间是在20个小时之后。 等于说白白浪费了一天,只留有48小时的空闲时间,那么他们就需要处在高频做核酸的紧张之中,进一步加大了核酸检测压力。 我们还可以看看网友的吐槽。 如果街道办、居委会能更多起到提醒和维持秩序的作用,也真的可以节省人们的很多时间。 凡此种种,一个因素叠加一个因素,让排队做核酸的人感到痛苦。 他们会怀疑,常态化核酸检测以后也是这个样子吗。 03. 常态化核酸检测机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地方都已经建立,或者正在建立。 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城市的情况。 杭州常住人口1200万,平均每个采样点位服务人口约1200人。 再看,根据一些数据换算: 嘉兴,平均每个点位服务人口约3448人。 无锡,平均每个点位服务人口约2839人。 后两个城市,它们的采样点资源不比上海充裕,但没有发生过比上海明显的核酸检测难、慢、人挤人现象。 而郑州,每个点位服务人口约1990人(根据1月份数据换算),但采样小屋第一天运行被居民吐槽使用不方便,排队时间长。 看到这里,你也就明白了,按照纸面上来算核酸检测能力是没什么意义的,关键在于让常态化核酸检测机制落地。 04. 这时候不得不说一下深圳经验。 深圳是国内最早开始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城市,它的目标是“1530”核酸服务圈,简单来说,核酸检测步行不超过15分钟,排队不超过30分钟。 不过就算到现在,以深圳1756万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5000人共享一个采样点。 那你一定会疑惑,这样的情况,做核酸不挤不慢吗? 这得看深圳具体做了哪些事。 去年下半年开始,深圳在设立了多个免费核酸检测点,其中包括了26个点24小时“不打烊”的免费核酸检测点。 针对的是打工人,就算他们做着996/007的工作,只要能下班,便有场所做核酸,毕竟各个公共区域、写字楼、商场要求的是48小时核酸证明。 后来今年的疫情出现了,深圳增加免费采样点,采样时间从早到晚不间断,但也会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 比如发现了聚集性感染的苗头,就要求24小时核酸准入,同时配备增加相应的免费采样点。 这时候当然也要用上大数据。 深圳采样点小程序能做到精准及时更新信息。 特别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小程序里看得到几台采样台在工作,更方便居民寻找适合位置。 都是细节。 面对1756万人口带来的巨大核酸检测需求,第三方机构的水平也格外需要注意。 深圳对它们加强复核和监督,所以当地的核酸检测并没有出现过什么乱象。 除此之外,也不能忽视义工、社区网格员等人的作用,他们发挥了维持秩序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还在于具体的执行力。 深圳正是借助持续地、滚动地做核酸,更快更早发现疫情,也为更快更有效地处置创造了条件。 也因此,深圳的15分钟核酸“采样圈”带来了实打实的经验,并被国家卫健委的点名肯定。 05. 本来文章写到这里也该结束,但我觉得还是需要分享一下太原经验。 因为这是一份官方的系统说明,非常少见,又非常实在。 加上相关报道,我简单来概括一下: 设置便民核酸采样亭; 对一些人群上门采样、巡回采样; 检测机构如果做不完了,尽快把样本转运到其他检测机构; 抽调专家评估和监督检测机构; 统筹和调动人员,加快出结果; 增加查询方式。 还有一点就是,灵活调整采样时间,夜间最晚到八点。 当然目的是为了方便打工人。 这里面很多条直抵上海居民的心。 这些措施是不是可以被上海借鉴?如果能借鉴到上海,比如加强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效率,加强秩序引导,减少不必要的排队时间,是不是会更好呢? 最新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提到: “发现问题后,我们对部分点位昨天连夜增派了采样人手、增开了采样窗口。” 希望效果确实如此。 不然刚解封,人们又遭罪,怎么都说不过去。 -END- 雷叔说事 雷斯林的小号,说电影偏多 雷叔说事 雷斯林的小号,说电影偏多 可以看到一篇“性瘾者”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