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虎养车 1985年,陈赓的妻子傅雅到美国探亲。这期间,早已定居美国的宋希濂等国民党前将领得知傅涯访美,受到热烈欢迎。结束美国之行,傅雅打算乘飞机回国,但就在她上飞机前,宋希濂突然将一把钱塞到她手里,让傅雅一下子不知所措。宋希濂为什么把钱留给陈赓夫人傅涯?他与陈赓将军有过怎样的交往史? 宋希濂对战俘的改造 1949年,如火如荼的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向江南腹地发起进攻。当年11月,按照党中央毛主席“宜以余勇追穷匪”的精神指示,人民解放军由华路向西南,追死追北,追剿国民党残余部队。此时,深陷人民解放战争泥潭的宋希濂,先失荆门,后失川东,最后逃到西昌,在大渡河沙坪被我军围困后被俘。 宋希濂被我军俘虏后,暂押于重庆白公馆。虽然此时已经成为身无分文的战俘,但宋希濂依然态度强硬,不愿亡羊补牢,大有死耗子摸不着冷的架势。 宋希濂不愿改过自新,并不是因为他决心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而是在他自己看来,这个俘虏必死无疑。原因是他罪孽深重,亲手杀害了我党早期著名革命领袖瞿秋白同志。 瞿秋白同志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在革命初期,瞿秋白也向当时的中国介绍了大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可以说,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无论从地位还是影响力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所以,宋希濂很清楚,杀了中共历史上这么重要的人物,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宋希濂与瞿秋白有师生情,所以宋希濂对瞿秋白的态度更为谨慎。宋希濂早年在长沙读书时,有幸读到过瞿秋白的文章。瞿秋白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雄辩和才华。通过他的文章,往往能把事情解剖到骨子里,令人印象深刻。宋希濂看了他的文章,被他犀利的文采深深折服。后来宋希濂考上了黄埔一期,瞿秋白作为我们的党代表也去过黄埔军校给宋希濂上课。因此,宋希濂对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大师既羡慕又钦佩。 但宋希濂离开我党,投奔蒋介石门下后,前途一片光明,很快成为蒋介石面前的“红人”,而他的老师瞿秋白同志也逐渐成长为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可惜,命运的捉弄并没有让师生们忘记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 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当地保安团俘虏,后落入国民党军第三十六师手中。这时,三十六师师长恰好是瞿秋白的学生宋希濂。得知自己的老师瞿秋白被俘,宋希濂联合30多名黄埔同学向蒋介石求情,希望让瞿秋白活下来。蒋介石的态度也很明确:只要脱离共产党,就免于斩首之祸! 宋希濂千方百计想得到老师瞿秋白的忏悔,但瞿秋白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的信仰和教义。恼羞成怒的蒋介石下令将他枪毙。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昂首阔步走出监狱大门,一路上用俄语和汉语唱着《国际歌》。阳光铺就道路,风却停了,树也静了。进入戒备森严、没有游客的中山公园后,瞿秋白信步走进公园的亭子里,看到亭子里桌子上摆着的酒菜。他自己喝着,有说有笑,然后唱着“《国际歌》”,走到一个群山环绕,绿草如茵的地方。他平静地盘腿坐下,对刽子手说:“这个地方很好。开枪!”,说,“中枪而亡。 对于这悲伤的一幕,站在不远处的宋希濂真实地看到了。在瞿秋白即将受到惩罚的时刻,宋希濂郑重地向他献上了一份大礼。 瞿秋白的牺牲,一直是宋希濂多年来从未解开的心结。他晚年每次回忆起这件事,总会感慨:“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所以有鉴于此,宋希濂认为自己被俘必定一死,所以采取了消极的态度进行改造。后来他发现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博大情怀后,被共产党人的真诚深深打动,逐渐放弃了战斗到底的想法,全心全意投入到改革事业中。最后,由于表现突出,他被列为第一批特赦人员,并于1959年获释。 宋希濂的好朋友陈赓 其实鲜为人知的是,宋希濂之所以彻底放下执拗的态度,与一个人密切相关,那就是新中国开国大将陈赓。 当了解放军的俘虏后,宋希濂一度脾气暴躁,情绪低落,觉得生活失去了任何意义。这时,陈赓突然来访。一见面,陈赓就说:“你好,宋大头,好久不见了!看到你身体健康,我很高兴!” 宋希濂没想到,自己已经是败军了。当年的老同学陈赓愿意来看望自己,开头第一句问候就亲热地叫了声“宋大头”。顿时,宋希濂感动得热泪盈眶。 谈及陈赓与宋希濂的交往历史,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16岁那年,宋希濂在湖南湘乡过完暑假,在返校的路上,碰巧遇到了同乡陈赓,两人一起回了长沙。于是,国共两党的两位成员生平第一次见面。 此后,陈赓、宋希濂听说黄埔军校在长沙招生,经过多次选拔进入黄埔一期。从老乡到同学,会像知心朋友一样牵着对方走。在黄埔军校期间,宋希濂排在第10队,陈赓排在第3队。许多课程相互交叉,他们经常一起上课。陈赓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加上他优异的学习成绩,被公认为“黄埔三杰”之一。 而宋希濂性格内向,年纪小,学习成绩远不如陈赓,所以在学校表现差。宋希濂私下里常称陈赓为“大哥”,陈赓则常称宋希濂为“宋大头”。 陈赓在中学时代就加入了共产党,宋希濂也是在陈赓的影响下后来入党的。他们约定今后生死与共,为中国的崛起而革命。 可惜之后,事与愿违。1926年“中山舰事件”爆发,国民党阵营开始出现裂痕。宋希濂一时恍惚,不知是留在共产主义阵营,还是去国民党阵营。为此,他写信给陈赓说:“云重叠,风向难分,不知如何是好?” 显然,此时宋希濂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果然,“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刚从北伐战场上下来的宋希濂急忙给蒋介石写信。因为他还是共产党员,他害怕蒋介石的“反共”会影响他的家庭,他也担心他的政治成分会影响他以后的仕途。蒋介石收到宋希濂的信后回信说:“你一生病就来南京看我。和回复一起的,还有300大洋的“过路费”。 宋希濂看到蒋介石的回复,马上明白蒋介石是一定会重用的。不久,宋希濂退出党组织,加入国民党。 面对宋希濂背叛革命的行为,陈赓怒道:“你怎么几个月不跟组织联系?为什么要加入国民党?告诉我你最真实的想法。” 宋希濂鼓起勇气说:“我认为国共两党都是目标一致的革命政党,我不打算跨党,但我可以向你保证,我绝不会做任何有损国共合作的事。作为一名革命军人,我将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一生,不惜牺牲生命。” 看到宋希濂天真的样子,陈赓问:“如果有一天,形势突变,国共不再合作,两军对峙,你会站在哪一边?你会为谁殉职,你会服从谁?” 宋希濂被问得哑口无言,然后咕哝了一句:“眼下广州形势很好,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开始的。” 得知宋希濂无法回心转意,陈赓只好失望地愤然离去。 从此,陈赓成长为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宋希濂也逐渐成为蒋介石面前的“大人物”。宋希濂一直希望战场不要和陈赓打仗,但他没有。仅仅几十年后,在我军的猛烈攻势下,他被彻底击溃,成为我军的战俘。 宋希濂成为我军战俘后,陈赓经常来看望,每次都耐心开导这个老乡兼同学的“弟弟”。宋希濂对当初为蒋介石卖命也是懊悔不已,内心开始真诚忏悔。所以改造后他很快回归社会。 给陈赓买点纸钱。 经过十年漫长的改造,回归社会后的宋希濂在周恩来总理和陈赓的关怀下开始了新的生活。当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得知原黄埔军校出身的国民党将领已离开德政时,他和张治中亲自设宴欢迎他们的重生。 宴会上,周恩来总理看着出席宴会的陈赓和宋希濂,幽默地说:“你们军衔一样,但风格不同。一个是小米加步枪,一个是飞机加炮,一个陆地一个海洋。”当装备精良的宋希濂部被以陈赓为代表的共产党用小米和步枪打败的时候,宋希濂当然惭愧。他低下头说:“可耻,可耻!”周恩来总理赶紧围场:“过去的就过去了。从现在开始,我们都站在一起。” 周恩来总理深知“败军之将不敢言勇”的道理,所以他深情地说:“这里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黄埔同学。我和柏文(张治中)都是黄埔军校的教员。学生走错了路,老师也有几分责任!”。周总理及时而巧妙的决议,使宴会上的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大家都彼此各执一词。曾经在战场上厮杀的你死我活的对手,此刻完全融入了一个家庭。 其实,当时陈赓已经病重,但为了他昔日的同学情谊,他终 是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曾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一去不复返了。几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夙愿而努力奋斗。现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再也不用担心成为列强的砧板了。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愉快的呢?谈到民族大义、国家富强等问题时,陈赓和宋希濂忍不住频频落泪。宴会结束后,陈赓带着宋希濂合影。接着,陈赓在宋希濂的帮助下走了一段时间。他们两个聊起过去和现在,开怀大笑,却不认为这是他们之间的生死告别。 不久,陈赓将军在上海病逝,听到噩耗的宋希濂悲痛欲绝。他不仅含泪前往现场参加吊唁活动,后来还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陈赓的逝世是国家的巨大损失,对我个人来说,也是我一生中失去一位难得的好朋友。他的伟大,他的忠诚,他卓越的指挥,他的无私和无畏....................」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洞察到宋希濂对开国大将陈赓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敬,以及对失去这位作为人生向导的“老大哥”的巨大遗憾。 1980年,73岁的宋希濂退居二线。这时,几个在美国工作的孩子主动提出带他去美国度过余生。经组织批准,宋希濂移民美国,并在美国定居。 在美期间,他与几位黄埔同学成立“黄埔同学会”,为祖国和平统一呐喊,并告诉台湾省岛内黄埔同学认清现实,早日实现两岸统一。 1985年,陈赓的妻子傅雅来美国探亲,热情好客的宋希濂好生接待了这位昔日好友的妻子。傅涯即将飞回祖国的时候,想到曾经的“老大哥”陈赓长眠在祖国的土地上,自己却在异国他乡,阴阳永隔。年过五旬的宋希濂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突然抓住陈赓夫人的手,往她身上强行塞了一把枪。他哽咽了一会儿,“回去给陈赓大哥买点纸钱,告诉他我在这里一切都好!”说完,老人挥手告别,摇摇晃晃地走了。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