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统计活动过程,积累经验、体会。 例题的最后,要求学生回想开展了哪些统计活动,是怎样进行的,说说自己的体会。他们可以说的内容有很多,只要是自己经历过的、感受到的都可以说出来和同学分享。教学时,要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突出这道例题里的新内容,帮助学生关注新方法,积累新经验。例如,在小组内逐个询问同学的蛀牙情况,通过调查能够得到数据;应该一边调查一边作好记录,分类记录比较清楚,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人数比较方便…… 精心设计“想想做做”和练习十,进一步提高学生开展简单统计活动的能力。 “想想做做”和练习十共编排六道题,与两道例题相比,有以下新的内容。 记录数据、呈现数据的形式更多。 “想想做做”第1题在小方格里涂颜色表示各门课每周的节数。每个小方格表示1节课,某门学科每周有几节课,就涂几个方格。这也是表示数据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出收集记录数据的过程,也是统计结果的呈现方式。 从例题到“想想做做”,有画符号记录数据,有写“正”字记录数据,有填表格表示数据,还有涂方格表示数据等,表示数据的形式多样、活泼。学生不仅从中学到了表示数据的方式方法,还能享受统计活动中的快乐。 比大小:老师也做了两个角,分别是蓝角和红角,你们猜一猜哪个角大?( 角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练习:看看钟表上的角,谁的角最大,谁的角最小呢?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角的操作感受到角的变化是和两边长短无关,而与两边的张口大小有关。然后通过两个小练习在巩固这点知识的认知) 认真观察,体验画角。 教师课件示范画角。 学生模仿用尺子在纸上画角。 儿歌记忆角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来突出难点)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整除无余: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带余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十余数 商= (被除数一余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一余数)÷商 余数=被除数一商×除数 让学生利用统计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1统计校园里的教师、学生以及他们进行的各种活动;例2统计小组内所有同学的蛀牙情况。“想想做做”里,统计自己班级每星期各门学科的上课节数;与同桌两人做“石头、剪刀、布”游戏的输赢次数;自己和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练习十里,统计动物运动会场景中的体育项目和参加比赛的各种动物的数量,统计小组内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可以说,教材安排的统计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生利用统计解决自己的事情,有利于他们体验统计的现实意义,感受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收集数据的渠道更多、更宽。数据是统计活动的核心,统计活动应围绕数据而展开。数据要靠自己收集整理,收集数据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受实际问题及其现实条件的影响而决定。询问同学(简单的调查)可以得到数据,如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喜欢参加哪项体育活动?进行实验(游戏)可以得到数据,如两人玩“石头、剪刀、布”游戏里的输赢次数是数据,用筷子3分钟夹玻璃球的个数是数据。查找材料也可以得到数据,如在课程表上找每一门学科每周的上课节数等。统计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在各种情况中收集数据。 巩固练习,拓展新知。(时间:6分钟) 我是小小裁判员 。手势表示对的打 “√”错的打“×”。 课堂活动,填空填入合适的词。 动脑筋: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现在可能有几个角? 全课总结。 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时间:1分钟) 我设计这个板书是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预设结果: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能完成本节知识的三个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目标。 有关0的运算 a十0=a a-0= a a-a =0 a÷0=0 0×0=0 0÷a =0 (a≠0) 括号 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则运算的意义: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解决问题 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 先计算哪种船平均每人的租金便宜,就考虑先租这种船。 如果这种船没坐满,在进行调整,考虑租另一种船。 调整时要做到多租租金便宜的,少租租金贵的,且尽量把船坐满,使船上没有空座。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